疫情时代,宁波互联网医疗服务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因担心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传播风险较高,很多人不敢到医院看病,转而开始试着接受互联网医疗服务。据统计,在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初期,短短一周时间,全市注册在宁波“云医院”平台上的互联网医院共提供服务4.42万人次,环比增长3倍。
“医生您好,我现在嗓子疼,身体发热,肌肉酸痛,是不是感染了新冠病毒?应该吃什么药?”“医生,我老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也不太好,昨天开始阳了,我要不要送她去住院?”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为更好地服务广大老百姓,宁波各大医院纷纷在互联网医院平台上线了“新冠咨询通道”,并成立专业医护团队,为新冠肺炎及发热患者提供在线咨询服务。一时间,互联网医院成了市民求医问诊的主渠道,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那段时间,我头天在李惠利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上预约挂号,第二天在进医院前就提前通过支付宝医保支付取号,然后直接到二楼的专家诊室报到就行了。以前预约好还得先跑到自助机取号付费,现在手机上就可以医保支付了!”家住鄞州区的王女士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医院里人满为患,她都不敢去医院就医配药,幸亏现在有互联网医院。
宁波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当年9月,宁波于全国率先启动“云医院”建设,探索和实践互联网医疗服务。2015年3月11日,宁波“云医院”正式上线运营,这是宁波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从此,一种全新的就医模式开始融入宁波人的生活。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宁波人深刻认识到了互联网医疗的重要性。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王先生深刻体会到了“云医院”的便利。有一天,王先生突然胃疼,可又不敢上医院就诊。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试着进入宁波“云医院”平台,很快就有一名医生在线上接待了他,问明病情后,给他开了处方配了药,当天下午,他就收到了快递过来的药物。“真是太方便了!”王先生感慨道。
疫情防控期间,“云医院”已成为很多市民就医的第一选择。2020年上半年,基于宁波“云医院”平台互联网在线%。
疫情期间“云医院”的火爆,也让宁波各大医疗机构认识到了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必要性。2020年,宁波市第一医院申请建立互联网医院,这是宁波市第一家建立互联网医院的综合性医院。此后,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成为各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第二大渠道。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已建立互联网医院39家,其中市级医院7家、县域医共体25家,还有7家民营及其他医院。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疫情期间,39家互联网医院为群众提供网上诊疗、检查预约等服务,至今已累计服务429.9万人次,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问药。
“互联网医院避免了人员聚集,这两年咨询量明显增长。”李惠利医院互联网医院负责人童龙标副科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该院互联网医院开诊医生从数十名增加到超过700名,近40个科室开通。截至去年11月,问诊量24143人次,已是上年度的5倍,去年12月份的咨询量更是突破了3000人次。宁波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名,上线个,上线%。
宁波互联网医疗服务主要包括五大内容:“互联网+问诊服务”“互联网+药事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互联网+检查检验服务”“互联网+健康管理”。
据统计,目前,宁波“云医院”平台涵盖全市医疗机构214家;互联网诊疗科目160个;互联网护理项目55项;互联网医护人员和药师16369名,其中,医生9742名、护士6200余名、药师427名。
从统计数据看,去年“互联网+问诊服务”230409人次,同比增长119%。其中,互联网医院互联网问诊服务量达到141879万人次,占到全市互联网诊疗业务量近62%。
去年10月,北仑区发生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加大互联网诊疗服务力度。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宗瑞院区在宁波旭升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试点开设智慧微诊室,推出“云药房+云诊室”,职工不用到医院,在智慧微诊室就可以完成自助测量身体指标,也可以通过远程问诊平台实时连线医生,更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在云药房内自行配药。
需要配药上互联网!这已渐渐成为宁波人近些年的一个习惯。据云医院平台统计,去年,“互联网+药事服务”272454人次,同比上升4%。其中纳入疫情期医保报销38735人次,共享药房延伸处方配送入户25958人次。
一边是老龄化社会庞大的居家医疗护理需求,一边是基层医疗机构有限的护理能力。如何破解这对矛盾?2016年起,宁波依托“云医院”,整合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护理资源,在全国率先推出规模化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患者只需关注微信公众号“健康宁波”,根据服务需求“叫单”,在线执业护士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距离远近及业余时间安排进行“抢单”,开展上门服务。目前,全市注册的“网约护士”都是公立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资质的执业护师,其中62.8%来自三甲、三乙医院。“网约护士”在全市范围开展49项上门护理服务。
“互联网+护理服务”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从去年1月1日起,宁波市再次于全国率先将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护理、导尿管护理和鼻胃管护理三个居家护理项目纳入医保。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护理项目”。据统计,去年“网约护士”共提供居家护理21954人次,同比上升109%。
这几年,“互联网+检查检验服务”“互联网+健康管理”同样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互联网+检查检验服务”40941人次,减少群众看病次数,有效缩短了门诊等候时间;“互联网+健康管理”46896人次,不仅有效缩短了市民门诊等候时间,也使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得以纳入统一管理。
尽管在疫情的催化下,这几年宁波互联网医疗发展很快,但相对于庞大的医疗市场需求来说,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并不算太快。据统计,去年宁波各大综合性医院互联网医院的问诊量仅占全年门诊量的5%。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部分医疗机构没有提供有效供给外,互联网医疗很长时间内未能纳入医保,也是影响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的一大原因。
去年1月起,宁波市于全国率先将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护理、导尿管护理和鼻胃管护理三个居家护理项目纳入医保。
去年12月13日,宁波市医保局和宁波市卫健委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保”发展的通知》,全面打通互联网诊疗和医保支付节点,把高血压、糖尿病等26种慢性病和治疗发热、咳嗽等的诊查费、药品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也就是说,宁波市民在家中就能享受“在线诊疗、医保支付、线下配送”的全程无接触就医购药服务。
通知明确,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都可以向医保部门申请纳入“互联网+医保”定点范围。宁波参保人在互联网诊疗中产生的诊查费和药品费用,享受与线下医院、药店一样的医保待遇。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等12种常见慢性病一次处方最长可配3个月用量。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有40家医疗机构和16家零售药店开通“互联网+医保”支付。
医保无法覆盖曾是不少互联网医院的一大“堵点”,也是患者“不买单”的主要原因之一。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被纳入医保,对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意味着互联网医疗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理性地指出,互联网医疗服务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有不少隐忧。在刚刚结束的浙江省两会上,宁波市第一医院内科系主任季蕴辛就提出,互联网医疗存在监管机制尚不完善、信息互通仍未打破、部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验不佳、医保结算覆盖不足、数据安全亟待解决等问题。
季蕴辛建议,首先要打通各互联网医院和线下医院的医疗服务信息,将互联网医院医疗服务信息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鼓励构建新型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融合区域内医、药、险、检验检查等服务,构建协同机制,解决互联网医院信息孤岛问题,方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医疗信息,使得互联网医疗平台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其次,开展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设计,让服务进一步贴近患者真实需求。同时,加强服务专科化、特色化设计,探索医疗机构院内服务与医疗健康产业上下游企业、养老机构对接,打造各具特色的差异化互联网医院。
季蕴辛认为,互联网医疗要成为老百姓就医重要渠道,扩大互联网医疗医保结算覆盖范围也极为重要。她建议,在互联网医院线上复诊及开具的检验检查等项目可使用医保移动支付,满足患者多样化就医渠道,提升互联网医疗就诊量。此外,将更多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采用线上开单、入户检查的模式,减少患者线下就诊次数,使线下医疗资源得到释放,能为更多患者提供服务。
中国互联网医疗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漫长的探索期,2011年开始步入了市场启动期并于2016年迎来了高速增长期。数据显示,2012~2016年,我国互联网医疗保持38.7%的年复合增长率,2016年已经达到109亿元的市场规模。根据预测,2016~2026年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年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33.6%的水平,并于2026年达到近2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
互联网医疗与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我国互联网医疗可以划分为PC互联网阶段的1.0阶段,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2.0阶段,目前处于2.0阶段向3.0阶段的过渡期,3.0阶段意味着向互联网医院方向完全转型。这一过渡期的主要特征是实现诊疗线阶段将实现全面的互联网医院,囊括诊断、远程治疗、处方药开具等服务内容。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已经整合了移动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IT巨头、风险资本、移动运营商、应用开发商、数据公司和保险企业等众多参与者,形成了以在线医疗和可穿戴设备为主的产业格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疫情时代,宁波互联网医疗服务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因担心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传播风险较高,很多人不敢到医院看病,转而开始试着接受互联网医疗服务。据统计,在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初期,短短一周时间,全市注册在宁波“云医院”平台上的互联网医院共提供服务4.42万人次,环比增长3倍。
“医生您好,我现在嗓子疼,身体发热,肌肉酸痛,是不是感染了新冠病毒?应该吃什么药?”“医生,我老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也不太好,昨天开始阳了,我要不要送她去住院?”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为更好地服务广大老百姓,宁波各大医院纷纷在互联网医院平台上线了“新冠咨询通道”,并成立专业医护团队,为新冠肺炎及发热患者提供在线咨询服务。一时间,互联网医院成了市民求医问诊的主渠道,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那段时间,我头天在李惠利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上预约挂号,第二天在进医院前就提前通过支付宝医保支付取号,然后直接到二楼的专家诊室报到就行了。以前预约好还得先跑到自助机取号付费,现在手机上就可以医保支付了!”家住鄞州区的王女士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医院里人满为患,她都不敢去医院就医配药,幸亏现在有互联网医院。
宁波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当年9月,宁波于全国率先启动“云医院”建设,探索和实践互联网医疗服务。2015年3月11日,宁波“云医院”正式上线运营,这是宁波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从此,一种全新的就医模式开始融入宁波人的生活。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宁波人深刻认识到了互联网医疗的重要性。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王先生深刻体会到了“云医院”的便利。有一天,王先生突然胃疼,可又不敢上医院就诊。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试着进入宁波“云医院”平台,很快就有一名医生在线上接待了他,问明病情后,给他开了处方配了药,当天下午,他就收到了快递过来的药物。“真是太方便了!”王先生感慨道。
疫情防控期间,“云医院”已成为很多市民就医的第一选择。2020年上半年,基于宁波“云医院”平台互联网在线%。
疫情期间“云医院”的火爆,也让宁波各大医疗机构认识到了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必要性。2020年,宁波市第一医院申请建立互联网医院,这是宁波市第一家建立互联网医院的综合性医院。此后,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成为各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第二大渠道。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已建立互联网医院39家,其中市级医院7家、县域医共体25家,还有7家民营及其他医院。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疫情期间,39家互联网医院为群众提供网上诊疗、检查预约等服务,至今已累计服务429.9万人次,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问药。
“互联网医院避免了人员聚集,这两年咨询量明显增长。”李惠利医院互联网医院负责人童龙标副科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该院互联网医院开诊医生从数十名增加到超过700名,近40个科室开通。截至去年11月,问诊量24143人次,已是上年度的5倍,去年12月份的咨询量更是突破了3000人次。宁波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名,上线个,上线%。
宁波互联网医疗服务主要包括五大内容:“互联网+问诊服务”“互联网+药事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互联网+检查检验服务”“互联网+健康管理”。
据统计,目前,宁波“云医院”平台涵盖全市医疗机构214家;互联网诊疗科目160个;互联网护理项目55项;互联网医护人员和药师16369名,其中,医生9742名、护士6200余名、药师427名。
从统计数据看,去年“互联网+问诊服务”230409人次,同比增长119%。其中,互联网医院互联网问诊服务量达到141879万人次,占到全市互联网诊疗业务量近62%。
去年10月,北仑区发生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加大互联网诊疗服务力度。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宗瑞院区在宁波旭升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试点开设智慧微诊室,推出“云药房+云诊室”,职工不用到医院,在智慧微诊室就可以完成自助测量身体指标,也可以通过远程问诊平台实时连线医生,更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在云药房内自行配药。
需要配药上互联网!这已渐渐成为宁波人近些年的一个习惯。据云医院平台统计,去年,“互联网+药事服务”272454人次,同比上升4%。其中纳入疫情期医保报销38735人次,共享药房延伸处方配送入户25958人次。
一边是老龄化社会庞大的居家医疗护理需求,一边是基层医疗机构有限的护理能力。如何破解这对矛盾?2016年起,宁波依托“云医院”,整合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护理资源,在全国率先推出规模化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患者只需关注微信公众号“健康宁波”,根据服务需求“叫单”,在线执业护士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距离远近及业余时间安排进行“抢单”,开展上门服务。目前,全市注册的“网约护士”都是公立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资质的执业护师,其中62.8%来自三甲、三乙医院。“网约护士”在全市范围开展49项上门护理服务。
“互联网+护理服务”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从去年1月1日起,宁波市再次于全国率先将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护理、导尿管护理和鼻胃管护理三个居家护理项目纳入医保。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护理项目”。据统计,去年“网约护士”共提供居家护理21954人次,同比上升109%。
这几年,“互联网+检查检验服务”“互联网+健康管理”同样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互联网+检查检验服务”40941人次,减少群众看病次数,有效缩短了门诊等候时间;“互联网+健康管理”46896人次,不仅有效缩短了市民门诊等候时间,也使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得以纳入统一管理。
尽管在疫情的催化下,这几年宁波互联网医疗发展很快,但相对于庞大的医疗市场需求来说,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并不算太快。据统计,去年宁波各大综合性医院互联网医院的问诊量仅占全年门诊量的5%。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部分医疗机构没有提供有效供给外,互联网医疗很长时间内未能纳入医保,也是影响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的一大原因。
去年1月起,宁波市于全国率先将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护理、导尿管护理和鼻胃管护理三个居家护理项目纳入医保。
去年12月13日,宁波市医保局和宁波市卫健委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保”发展的通知》,全面打通互联网诊疗和医保支付节点,把高血压、糖尿病等26种慢性病和治疗发热、咳嗽等的诊查费、药品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也就是说,宁波市民在家中就能享受“在线诊疗、医保支付、线下配送”的全程无接触就医购药服务。
通知明确,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都可以向医保部门申请纳入“互联网+医保”定点范围。宁波参保人在互联网诊疗中产生的诊查费和药品费用,享受与线下医院、药店一样的医保待遇。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等12种常见慢性病一次处方最长可配3个月用量。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有40家医疗机构和16家零售药店开通“互联网+医保”支付。
医保无法覆盖曾是不少互联网医院的一大“堵点”,也是患者“不买单”的主要原因之一。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被纳入医保,对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意味着互联网医疗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理性地指出,互联网医疗服务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有不少隐忧。在刚刚结束的浙江省两会上,宁波市第一医院内科系主任季蕴辛就提出,互联网医疗存在监管机制尚不完善、信息互通仍未打破、部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验不佳、医保结算覆盖不足、数据安全亟待解决等问题。
季蕴辛建议,首先要打通各互联网医院和线下医院的医疗服务信息,将互联网医院医疗服务信息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鼓励构建新型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融合区域内医、药、险、检验检查等服务,构建协同机制,解决互联网医院信息孤岛问题,方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医疗信息,使得互联网医疗平台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其次,开展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设计,让服务进一步贴近患者真实需求。同时,加强服务专科化、特色化设计,探索医疗机构院内服务与医疗健康产业上下游企业、养老机构对接,打造各具特色的差异化互联网医院。
季蕴辛认为,互联网医疗要成为老百姓就医重要渠道,扩大互联网医疗医保结算覆盖范围也极为重要。她建议,在互联网医院线上复诊及开具的检验检查等项目可使用医保移动支付,满足患者多样化就医渠道,提升互联网医疗就诊量。此外,将更多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采用线上开单、入户检查的模式,减少患者线下就诊次数,使线下医疗资源得到释放,能为更多患者提供服务。
中国互联网医疗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漫长的探索期,2011年开始步入了市场启动期并于2016年迎来了高速增长期。数据显示,2012~2016年,我国互联网医疗保持38.7%的年复合增长率,2016年已经达到109亿元的市场规模。根据预测,2016~2026年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年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33.6%的水平,并于2026年达到近2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互联网医疗与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我国互联网医疗可以划分为PC互联网阶段的1.0阶段,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2.0阶段,目前处于2.0阶段向3.0阶段的过渡期,3.0阶段意味着向互联网医院方向完全转型。这一过渡期的主要特征是实现诊疗线阶段将实现全面的互联网医院,囊括诊断、远程治疗、处方药开具等服务内容。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已经整合了移动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IT巨头、风险资本、移动运营商、应用开发商、数据公司和保险企业等众多参与者,形成了以在线医疗和可穿戴设备为主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