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省委、省政府战略意图,擘画未来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牢记习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新发展理念,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深入实施八大发展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6万亿元和7万亿元大关,2020年达到73129亿元,居全国第3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73∶391∶536,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1%。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47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60亿元,比2015年增长18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86元,年均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坚定不移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 “十强” 现代优势产业加快培育,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浪潮云装备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引领性支柱性重大工程落地建设,“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2%。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万家,是2015年的35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1%,比2015年提高126个百分点。高等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运营,“蓝鲸2 号” “蛟龙号” 等国之重器世界领先,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6位。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集中打好八场标志性重大战役,开展污染源头防治“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全面完成煤炭消费总量压减任务,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深入推进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治理工程建设。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累计下降19%,PM25浓度下降37%,优良天数比例提高142个百分点,国控断面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735%,劣V类水体、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41%,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20%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782平方公里,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纵深突破。实施九大改革攻坚行动,纵深推进 “放管服”改革,省级权力事项压减59%。全面推开“一网受理、一链办理、一网通办”,国企、财税、开发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成效突出,市场主体达到11858万户,比2015年增长918%。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获批建设,推动创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50亿美元。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儒商大会、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新山东。区域城乡更趋协调。山东半岛城市群战略位势加快提升,济南、青岛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启动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建设,突破菏泽、鲁西崛起成效突出,完成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8%。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扎实推进,“十百千” 工程、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成效明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全面实施,建成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海洋强省“十大行动”深入推进,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1/5和1/6。
基础设施全面跃升。“四横五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贯通,济青高铁、鲁南高铁等相继通车,省内高铁成环运行,通车里程达到211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339公里,济南、青岛进入地铁时代。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473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县县通高速”。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69亿吨,居全国第2位。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二期等工程加快推进。 “三交两直”特高压输电格局建成,接纳省外来电能力达到 3500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达到47912万千瓦,是2015年底的43倍。实施水安全保障工程,
黄水东调、引黄济青改扩建等工程相继建成,骨干水网总长度达到1459公里,供水保障和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获批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成开通5G基站51万个,居全国第4位,实现16市主城区全覆盖。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深入实施精准脱贫方略, 省标以下2516万人全部脱贫,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 建成,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维持在80%左右,全面建立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的制度体系。城乡低保平均标准比2015年末分别增长55%、98%。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面改薄、消除大班额成效明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75%,康复大学获批筹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建成招生,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加快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成为全球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外事侨务、地震气象、消防安全、残疾人工作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平安山东、法治山东建设达到新水平,依法行政制度持续完善,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力有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妥善处置和化解金融债务、安全生产、交通运输、食品药品、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矿山地质等重点领域风险,一大批信访积案得到妥善化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丰硕,安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定贯彻习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落地见效,重点突破攻坚,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妥善解决的难题,突破了许多长期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办成了许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务实高效的政务生态、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挑战前所未有, 机遇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一系列新特征新要求,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跃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强大国内市场加速形成,发展的动力强劲、空间广阔。
我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各种积极因素加速集聚,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赋予重大机遇;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 (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战略叠加优势凸显;产业基础雄♘,市场潜力巨大,创新资源不断聚集,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发向上、求变求强,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完全有底气、有能力、有信心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大作为。但也要看到,我省发展仍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需要持续深化,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 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省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提升斗争本领,强化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2035年,山东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全省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教强省、人才强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率先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先进制造业强省、新能源新材料强省、数字强省;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安山东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建成法治山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建成文化强省、健康强省、体育强省;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东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建成改革开放新高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塑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城乡融合、陆海联动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全面形成,建成现代农业强省、海洋强省、交通强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充分展示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实施八大发展战略,聚力突破九大改革攻坚,做强做优做大“十强”现代优势产业,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
———必须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家南北经济格局优化、国内国际市场高效贯通,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政策协同,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协调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奋斗,主要领域现代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综合实力走在前列,全省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凸显,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展质效走在前列,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占比大幅提升,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主引擎,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链产品链迈向中高端;科技创新走在前列,自主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持续增强,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改革开放走在前列,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治理效能走在前列,平安山东、法治山东、诚信山东建设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民生改善走在前列,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重点在以下领域聚焦突破、塑成优势。
———科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大幅提升,科教产融合深入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健全,人才集聚优势加速形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文化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充分彰显,建成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健康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农产品深加工全产业链优势更加巩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显著成效。
———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大幅提升,动力装备、海工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居等竞争力进入全国领先行列,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领航型企业和知名品牌。
———海洋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海洋港口迈向世界一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国际领先的海洋经济创新引领区。
———数字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成效大幅提升,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示范区。
———新能源新材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以核电、氢能、智能电网及储能等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前沿新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基础材料等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交通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日益完善,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实现翻番,实现市市通高铁,海运、民航全球连接度明显提升,成为东北亚乃至“一带一路”的综合交通枢纽。
注: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为“十三五” 累计值;
2绿色生态方面前4项约束性指标,按照国家分解任务落实;森林覆盖率需待2020年森林资源调查结束后设定2025年目标值,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执行。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教产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使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发展的战略支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
建设战略性基础研究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山东布局,显著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造条件,为我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作出重大贡献。加快构建“1313”实验室体系,建设国家实验室 (海洋),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建设10家省实验室,培育300家省重点实验室。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统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水动力平台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提升“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国家深海基地等设施效能。 主动对接国家 “科技创新2035—”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字号”分支机构,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争取设立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加快布局危急重症、放射与治疗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P3生物安全实验室。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布局一批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到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左右,综合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搭建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群,实施创新创业共同体培育计划,推行 “事业单位+ 公司制”、理事会制等灵活运营机制,高水平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探索建设山东省分子生物医学研究院。实施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提升计划,培育建设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等。在量子信息、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机电、光纤传感、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生物医药、种质创新、MEMS等领域,新创建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形成多层次网络化创新体系。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行科技攻关 “揭榜制”、首席专家 “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以 “赛马” 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氢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每年实施100项左右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组织实施北斗系统、氢能利用等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到2025年,力争取得150项左右填补国内空白、具有牵引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更好发挥教育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动力源作用,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突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着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以上。支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 (威海)等驻鲁部属高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 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施省属高校“双高”建设计划,建设15所左右高水平大学和50个左右高水平学科,推动省属高校向国家 “双一流” 迈进。发展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等紧缺人才,支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布局建设140个高校重点实验室,实现高水平学科全覆盖。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积极引入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增设高等院校。支持和规范民办高校发展。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六大工程”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精准培育计划,力争全省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加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打造“留学山东”品牌。
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施职业院校专业化、特色化建设工程,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重点打造2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50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和一批特色职业院校。深化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企业和学校合办二级学院和专业,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实行市域内职业院校统一归口管理,推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融合发展,全面实施“学历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制度, 培养 “百万工匠” 后备人才。健全“职教高考”制度,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优化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机制。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立交桥。实施技工教育优质校建设工程,支持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支持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爱护和培养儿童创新天性,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加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提高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和质量,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5%左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建立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长效防控机制,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特色高中建设,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8%。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支持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体育运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规范校外培训,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完善现代化教育支撑体系。建立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省级财政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实施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加强青少年宪法法治教育,实施青少年学生“法育工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设全省一体的 “互联网+ 教育” 平台。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严防校园欺凌,建设平安校园。
坚持党管人才,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完善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新兴、复合交叉和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健全高端人才梯次培育机制,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引育力度,优化提升泰山、齐鲁人才工程,选拔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扩大博士后平台规模,打造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开展技能提升行动,建设一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新一轮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经营理念的“世界儒商”。持续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加强 “乡村振兴合伙人”建设。
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来鲁建设实验室,对重点产业急需、掌握“卡脖子”技术或填补省内国内学科空白的帅才型科学家和团队,“一事一议”量身打造扶持政策。加强海外离岸研发基地建设,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健全直接引才和柔性引才相结合机制。完善“人才山东”推介机制,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落实技术移民、外国留学生创新奖励和创业国民待遇。建设一批国际医院、学校、公寓、社区,为高层次来鲁人才提供优质服务。高标准建设青岛院士港、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济南)基地和国际人才港。
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制度。全面深化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使用权“三权下放”,健全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收益分享机制。建设济南、青岛人才特区,探索人才价值资本化、股权化路径,打造全国人力资本产业高地。因地制宜发展人才住房,多渠道、多方式满足人才住房需求。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进省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和团队,政治上给待遇、经济上给激励、社会上给荣誉。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创新型企业梯队。鼓励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大企业牵头建设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扩大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国企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实现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 计划,梯次培育更多 “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推动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25万家和3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
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科教产教园区和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支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创新品种。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更多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科技项目实施。健全技术经纪人制度、科技成果常态化路演制度,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技术成果交易平台、科技中介服务企业集团。建设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示范区、国家(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支持“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打造青岛全球创投风投中心。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高标准建设国家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高水平举办“双创活动周”,丰富高峰论坛、创意设计、展览展示、银企对接载体内容,积极参加 “创响中国” “校企行”等重大活动。鼓励发展众创空间、网上创新工场、虚拟创新社区和数智工坊等新型孵化器,建设创业大学、创客学院、返乡创业孵化基地。
优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科技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促进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职能,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完善财政稳定投入机制,扩大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创新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结构,完善项目产生程序。深化国有单位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二级事业单位正职领导持股试点。深化高校、科研院所内部治理改革,赋予科技创新、编制使用、人才使用等更大自主权,推行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绩效工资倾斜等灵活分配模式。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推进中国(山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青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重点产业专利导航试点,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专利收购等模式,构建产业化导向专利组合,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鼓励企业开展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提升创新主体运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能力。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建立技术调查官制度。争取设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组建涉外知识产权维权联盟,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工作站。
强化国际创新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施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吸引国际知名高校、高端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山东设立全球性、区域性研发中心。建设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中德青年科学院、青岛中日科学城、山东(烟台)中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乌研究院、中欧膜技术研究院(威海)等国际合作创新载体。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创新基地。鼓励企业加入世界技术标准组织,牵头或参与建立国际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进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聚焦打造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十强”现代优势产业,加快构建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
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以 “雁阵形”产业集群为基础,深耕细作“5+5”十强产业,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引领力。
壮大发展新兴产业。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实施方案,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到202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以上。(1)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网络安全等产业,建设济南高端软件和先进半导体、青岛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淄博MEMS、潍坊声学光电、威海激光打印机等信息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2)高端装备,发展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绿色制造,强化动力装备、石油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智能农机等领域领先优势,发展高端整机及核心零部件,打造全国先进制造基地。(3)新能源新材料,积极推进能源技术变革,创新现代能源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装备。壮大高分子材料、纳米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合金、先进陶瓷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产业规模,打造国家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高地。(4)现代海洋,实施新一轮海洋强省行动方案,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牧场、海水淡化,打造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5)医养健康,推动医疗、养老、休闲、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培育济南、青岛、烟台、临沂、菏泽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淄博、威海、泰安、枣庄等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以高水平建设康复大学引领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建设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滚动实施 “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整体跃升。(1)高端化工,通过“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优化整合现有地炼产业,高标准建设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论证规划东营、东明、青岛董家口减量置换高端化工项目,优化提升鲁北盐化工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建设智慧绿色化工园区。(2)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开放发展水平。(3)文化创意,丰富新型文化业态,提升发展网络视听、移动传媒、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影视演艺、创意设计、文化制造,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4)精品旅游,实施旅游全要素提升计划,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标志性景区、旅游度假区和精品项目,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国际旅游目的地。(5)现代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优化金融组织、市场和产品服务体系,发展产业金融、智慧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生态金融,巩固金融支柱产业地位。做优做精纺织服装、食品、造纸、建材、家具制造等经典产业,占据全国产业链中高端优势位置。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严控“两高一资”行业新增产能,制定实施重点行业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行动方案,严格执行生态环保、质量、技术、能耗、安全等标准,依法依规出清落后产能,为新产能发展腾出空间。
建设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编制未来产业发展方案,聚焦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基因技术、深海极地、空天信息、极端环境新材料、未来网络等前沿领域,加强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组织实施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抢抓生物技术发展机遇,推动免疫治疗、治愈罕见病、基因大数据、合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技术攻关。推动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智慧物流、金融服务等领域示范应用。推动济南国家量子标准化平台建设,构建国家级量子+标准应用示范基地。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搭建基础研究平台,引进核心技术和人才团队。支持济南、青岛等市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
加快服务业业态和模式创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聚焦制造业模式创新,发展定制化服务、共享或协同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推动“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发展,培育一批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聚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聚焦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提高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发展水平。加快服务业标准化进程,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牵头或参与制定服务业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展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
丰富生活性服务业供给。加强基础性、多层次、个性化服务供给,加快发展智能家居、消费电子、游戏电竞、电商直播等“智享产业”。优先发展医养健康、文化旅游、养老育幼、体育健身等“幸福产业”。提升发展教育培训、知识付费、能力拓展等 “素质产业”。大力发展美妆医美、时装美饰、颜值时尚等“美丽产业”。规范发展家政物业、中介服务、装饰装修等“居家产业”。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职业化发展,提高家政、养老、托幼、健康、旅游等领域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水平,加强职业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
强化服务业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驻鲁跨国公司总部及分支机构提升能级、拓展功能,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央企和跨国公司总部基地。做大做强平台经济,支持企业打造金融交易、数据应用、人才增值、商贸物流等服务平台。培育壮大创意经济,推动数字技术和创意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济南、青岛、淄博建设互联网开放式工业设计中心。提升发展共享经济,推动创新科研设施、交通出行、房屋住宿、办公空间等资源共享。培育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级现代服务经济中心,支持青岛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加强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夯实先进制造业强省根基。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绘制主要产业生态图谱,开展产业基础能力评估,精准掌握产业短板、链条断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1)基础零部件,提升高性能、高可靠、长寿命、智能化核心零部件自主支撑能力。(2)关键基础材料,推进先进高分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端技术结构材料等国产替代。(3)先进基础工艺,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提升绿色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4)产业技术基础,推广应用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产品技术,支持技术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示范应用。(5)新型工业基础能力,发展智能控制和感知软件、工业核心软件,建设工业云智能服务平台、云计算系统。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围绕国家有需要、市场有前景、山东有基础的发展领域,全面推广链长制,塑造一批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1)实施“强链”工程,巩固提升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海工装备、新型智能终端等产业优势,培育核心技术、拳头产品和标准体系,提升产业引领力和市场占有率。(2)实施“建链”工程,聚焦战略性细分产业,招引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布局核心产业项目,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全新产业链。(3)实施 “补链”工程,聚焦“基础薄弱产品链”“不安全产品链”“受制于人产品链”,设立核心零部件、高附加值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供需对接平台,增强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材料配套能力。(4)实施“保链”工程,强化供应链安全管理,制定 “一链一策”政策体系,推进重要产品、关键技术、供应渠道备份系统建设,防范化解产业链外迁风险。
全面提升供应链协同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形成“阳光”“雨露”充足丰沛,“参天大树”与“灌木丛”融合共生的生态系统。
大力培育 “领航型”企业。围绕“十强”产业优势领域,通过引进新建、整合重组等方式,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强化平台支撑、政策集成和要素保障,实施本土跨国公司三年培育行动,打造牵引力控制力强的航母级企业。推动组建行业联盟,加强纵向衔接配套、横向联合互动,形成千亿级、五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进 “个转企”“小升规”,形成领军企业辈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优化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发挥各地产业基础、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等优势,通过产能置换、指标交易、股权合作等市场化方式,引导重点产业向特色园区、优势区域集聚,提升产业集中度、行业显示度。推动汽车产业供应链整合、本地化配套、跨区域合作,打造沿海高端乘用车、济南智能网联商用车、鲁西高端商用车基地。推动炼化、钢铁向沿海集中,打造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优化提升日照—临沂沿海先进钢铁、莱芜—泰安内陆精品钢等基地。打造滨州、聊城、烟台、潍坊、临沂等高端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主动拥抱和积极融入数字时代,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创新应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政府和社会数字治理水平。
加大5G 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等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高速、泛在、融合、智敏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建设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加快5G 基站布局和商用步伐,推进5G 网络在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场所深度覆盖,实现县级以上城区、重点中心镇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功能性覆盖,推进重点行业5G切片专网和5G专有频率网络建设,2025年全省5G网络用户普及率达到56%。组建5G测试验证服务平台,建设5G公共测试认证实验室和联合创新中心。推进 “空天地” 一体化融合网络设施发展,完成宽带核心网络向太字节(TB)演进,加快发展第五代超高速光纤网络,实现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强化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网络的终端协同创新发展,推广支持IPv6的移动和固定终端。建设济南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产业基地,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青岛、中国邮政国际交换局落户济宁。
统筹规范数据中心建设。实施绿色数据中心建设行动,打造济南、青岛、淄博低时延数据中心核心区。推动数据中心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青岛海洋大数据中心等行业数据中心、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性数据中心。加强中心云建设,布局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设施和大数据处理平台,推动济南、青岛国家E级超算中心融入国家分布式超算互联网系统,强化产业计算应用,打造“中国算谷”算力新高地。加快布局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规模部署移动边缘计算,引导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协同发展。
升级完善物联网。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物联网行业省级节点公共服务平台、山东省物联网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万物互联、高速链接的全域感知平台建设,部署千万级社会治理神经元感知节点。实现窄带物联网网络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打造窄带物联网应用标杆工程和百万级连接规模应用场景,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先行区。发展融合型基础设施,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
优化数字经济生态,推进数字技术研发应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数字经济引领区。
加快数字产业化。(1)人工智能与云计算,聚焦人工智能关键算法等领域,开发云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工业软件等自主可控高端软件系统,巩固提升高端云装备领先优势,建设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济南—青岛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先导区。(2)集成电路,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依托青岛芯谷国家集成电路设计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山东信通院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嵌入式CPU、存储器、智能计算芯片等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和产业化。(3)新型显示,推进5G+8K超高清视频关键技术研发生产,打造国内超高清视频终端及设备生产基地。(4)物联网,发展核心电子器件、传感器、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培育壮大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物联网产业基地。(5)虚拟现实,开发智能芯片、智能硬件、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和产品,丰富内容供给,建设潍坊、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基地。(6)大数据,培育数据采集、标注、存储、传输、管理、应用等全生命周期产业体系,建设济南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7)区块链,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区块链基础设施,推进新基建密码区域应用示范,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区块链产业集群。编制区块链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山东区块链研究院发展。
加快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传统产业,推动 “5G+”智慧产业发展。发展普惠性 “上云用数赋智”,推动工业设备上云。推进“现代优势产业+人工智能”,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建设高水平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支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联合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深入推进服务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数字贸易、智慧物流、数字医疗、智慧文旅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支持淄博开展国家数字农业农村改革试点,建设济南、青岛、潍坊、德州智慧农业试验区,打造粮食流通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
建设全国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完善网络、平台、安全功能体系,推动骨干网、城市网、园区网、企业网全面升级,运营一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深化“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行动,培植立足山东服务全国的工业互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行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青岛“工业互联网+ 智能制造” 产业生态。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牵手行动,拓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在化工、纺织、机械等行业树立一批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标杆,布局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集群。
建设 “一个平台一个号,一张网络一朵云”,打造以人为本、场景牵引、数据驱动、智能高效的新型智慧服务型数字政府。
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高水平建设在线政务服务平台, 推动线上线小时不打烊”的网上政府。完善企业、群众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更多政府服务事项“一链办”“并联办”。加强地区间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办、全省办。提升统一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等共性服务支撑能力,推行“一号通行”。实施 “掌上齐鲁”惠民工程,打造 “爱山东”移动政务服务品牌,实现 “一部手机走齐鲁”。加强全省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应用,实现动态监管和即时监督。建设全省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优化 “山东通”移动办公服务。建设全省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实现“一屏观全省,一网管全省”。
推动数据资源创新应用。构建全省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提升数据汇聚、治理、服务能力,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健全完善覆盖省、市、重点行业的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汇聚形成山东全域 “数据湖”。打造法人单位 “数据资产银行”,构建千人千面的多维“数据画像”。完善数据共享开放常态化机制,实现全省非涉密公共数据实时共享,依法向社会开放。加强健康医疗、金融服务、交通出行等数据资源应用,形成一批示范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
实施数字政府强基工程。加强政务云网建设,推进“全省一朵云20”升级,优化政务云节点布局,建立全省统一的政务云灾备服务机制,实现全栈服务供给能力全覆盖,打造全省统筹的“政务公有云”。实施“一网多平面”优化升级,构建高效互联、云网融合的政务网络体系。加强数字政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立政务领域密码应用体系。完善数字政府标准规范体系。
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推动数字空间、物理空间深度融合,打造惠民便民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以数字创造更好生活。
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实施“城市大脑”行动计划,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善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智慧生态体系,打造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群。深入实施“宽带乡村” “掌上乡村” 工程,提高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推进大数据创新成果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建设数字家庭、数字教育、在线医疗、智慧养老,提供全时段、全方位,高质量、个性化数字服务体系。依托社区数字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打造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社区生活、社区管理、智能小区等服务。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聚焦老年人及特殊群体出行、就医、缴费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有效弥合数字鸿沟。
优化数字发展生态。出台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山东省数据交易管理办法,推行数据产品登记制度,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分类管理规则,探索有条件开放公共数据有偿使用。推进数据枢纽工程建设,畅通数据流通渠道。推动数字山东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集科研、创投、指挥调度、宣传科普于一体的大数据创新中心。建立完善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健全触发式监管机制,构建多方协同治理体系。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强化需求侧管理,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协调互动、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贯通。
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培育新一代消费热点,加快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源动力。
推动消费提档升级。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扩大中高端消费市场规模。推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开展家电更新消费试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广新能源汽车,完善充电桩、加氢站规划布局,深挖二手车交易等汽车后市场潜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出资人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建设二手车出口示范城市。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鼓励房屋托管等业态创新。扩大游艇、房车、医疗旅游等高端消费,支持举办国际顶级帆船、赛车、电竞、动漫等赛事。引进和优化布局高端星级酒店,培育全国性餐饮集团和管理品牌,振兴“新鲁菜”。拓展城乡消费市场。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集聚潮流尖品、富有时尚魅力的北方消费中心和重要国际消费目的地。加强城市商圈规划,打造一批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完善乡镇商贸体系,布局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节点。建设便民生活服务圈、城市社区邻里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社区综合性服务网点,提升发展社区菜店、24小时营业店等社区商业。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繁荣发展夜经济,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丰富适合农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普及“快递进乡”,加强对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打通绿色农产品入超、优质工业品下乡最先和最后 “一公里”。
培育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 构建 “智能+” 消费生态,创新发展新零售、首店经济、宅经济,支持发展智能体育、智慧物业、数字街区。建设集旅游观光、文化展演、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公园(绿道)消费新场景、新地标和网红旅游地。布局进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完善鼓励消费政策体系,稳定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意愿,组织实施消费促进活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塑造良好消费生态。鼓励和规范消费金融创新。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在网络消费、服务消费、品牌消费和民生领域,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在山东”工程,完善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隐私。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完善市场主导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创新投资模式,提升投资效能。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启动促进生产消费双升级、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十大类统领性工程,谋划布局牵引性、战略性、支撑性发展项目和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重点项目。(1)产业“两化”工程,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扩大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增强现代优势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2)创新驱动工程,聚焦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学设施、创新共享平台,引导企业和各类机构扩大研发投入,提高转化效率。(3)数字支撑工程,适度超前、加快布局新基建,推进数据共建共享共用,服务和引领新经济发展。(4)消费升级工程,加大支撑消费的硬件、软件建设,增加消费品牌、标准、服务投入,完善高标准物流体系,营造良好消费环境。(5)基础设施工程,提升完善现代高铁网、高速网、机场群、港口群,强化节水供水、防洪减灾水利工程建设,优化多元能源供给。(6)城市更新工程,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投入力度,修复城市生态,系统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7)乡村建设工程,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8)民生福祉工程,聚焦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保持民生投入较高比例,提升医养健康、公共卫生、普惠教育、婴幼儿照护、养老服务、全民健身、兜底保障服务等供给能力和质量。(9)生态文明工程,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投入,推广环保技术设备,建设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10)安全发展工程,加强生物、食药、生产安全和监管体系建设,加大社会治理和应急保障投入,筑牢安全发展底板。
完善投资促进机制。加强逆周期调节调控和政策工具储备,更好发挥投资对保增长、稳预期、优结构的引导作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承诺制、区域评估制度,推进审批权限层级协同、审批事项归并整合,优化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联审批流程,提高“一张网” 办事功能。 健全 “四个一批” 项目推进机制,分行业分领域形成 “项目包”,实施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和周期滚动。
增强项目要素保障。落实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强土地、能耗指标等要素全省统筹和精准对接。细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盘活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全面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健全指标省级收储交易机制。推行 “大专项+ 任务清单” 模式,完善政府引导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投入机制。统筹考虑政府中长期财力,规范有序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投资建设管理。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管理体系,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坚持 “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促进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促进供需高效适配。落实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实施产品提质工程、进口替代工程,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显著提升国内市场份额。与国际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节能标准接轨,统筹规划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国家级检测与评定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完善“泰山品质”认证标准体系,深化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运用区块链技术为产品制造、流通、消费等提供全生命周期质量服务。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境内外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统筹现代流通体系硬件、软件、渠道和平台建设,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融合化、标准化、智慧化现代物流网,推动全社会流通大幅降本增效。完善综合运输体系,高水平建设济南、青岛、临沂、烟台、潍坊、日照等国家物流枢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发展高铁快运等铁路快捷货运产品,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提升国际海运竞争力。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科学布局冷链设施,建设济南、青岛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辐射全国的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完善仓储配送体系,建设智能云仓,鼓励生产企业、商贸流通共享共用仓储基础设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支持物流、快递企业和应急物资制造企业深度合作,构建关键原材料、产成品等高效应急调运体系。
推动内外贸融通发展。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培育内外兼营、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的本土跨国企业,支持出口企业拓展内销市场,推动外贸企业上线电商平台、入驻政府采购等网上平台。发展进口商品直销等新型商业模式,推动国际空港、海港、邮轮母港增设免税店,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建设,落实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和监管政策。培育认定一批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公共海外仓和产业园,扩大跨境电商B2B出口规模。
把解决好 “三农” 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过渡期,保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推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政策举措等平稳转型,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内严格落实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特别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实施常态化监测,及时给予针对性帮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接续实施消费帮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扶贫资产长期良性运营、持续发挥效益。支持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采取以工代赈方式,规范提升扶贫车间,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加强脱贫和易致贫群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继续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继续选派和驻村工作队。做好援疆、、援青以及东西部协作工作。
加大重点区域和群体帮扶。接续推进黄河滩区、沂蒙山区等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做好滩区居民迁建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选择部分县(市、区)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逐年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塑强农业领先优势,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落实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决遏制耕地 “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快农业灌溉体系现代化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实施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开展耕地轮作试点,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到2025年,力争高标准农田达到800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100亿斤,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完善产购销储运体系,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农牧循环发展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提升粮棉油、瓜果菜、肉蛋奶、畜禽和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加快发展营养型农业,满足食物营养健康消费需求。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立覆盖全省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检测监管平台,基本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扩大 “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整体品牌影响力。提升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功能,建设国家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建设种业强省,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和种子工程攻坚行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保护和利用好种质资源,加强种子库建设。推进国家区域性畜禽基因库、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黄淮海现代农业研究中心、济南植物基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因编辑基地、烟台中国北方种谷、威海国家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等建设,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成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生态地膜栽培和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等新模式新技术。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整建制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机械化,到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率先建成“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省。高水平建设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完善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备、流通、销售链条,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烟台苹果、寿光蔬菜、胶东半岛渔业、胶东肉鸡等百亿级、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推进“百园千镇万村” 工程, 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乡土产业,创建10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0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0000个以上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旅游民宿集聚区。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商贸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平台和智能标准厂房等设施。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建设农产品研发总部、精深加工基地和中央厨房,发展订单农业、农村电商,规范建设田园综合体。高水平建设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布局一批省级境内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和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
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稳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绘就多彩 “齐鲁风情画”。
科学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统筹推进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把乡镇建设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根据沿海、山丘、平原、黄河滩区、库湖区等不同地理特征,科学评估村庄资源禀赋、发展趋势和限制因素,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一村一策” 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护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和乡村特色风貌。开展 “乡村规划师”试点,支持优秀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下乡服务。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统一规划、建设、管护城乡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工程,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加快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构建城乡互动、县乡村互联、畅通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推进新基建向乡村布局,加快农村电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应急广播覆盖。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继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开展村塘、沟渠等“毛细血管”改造提升工程。推动城镇集中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排查巩固,对动态新增危房及时鉴定、及时改造。合理布局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健康乡村,实施养老服务进村工程,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生活习俗文明健康行动,建设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扎实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美化五大攻坚行动,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创建美丽宜居村庄。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推进燃气下乡,推广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取暖。建立与农村垃圾分类投放相适应、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相衔接的“垃圾不落地”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实现无害化处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整治公共空间,美化庭院环境,提升农村家庭卫生水平。
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提升“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推动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济南青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枣庄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县为单位实施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创建一批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挖潜指标,优先保障农业项目用地。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十四五”末全省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增加首贷、信用贷,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保障水平。鼓励科研人员按规定入乡离岗创业、兼职取酬。建设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多措并举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确保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打造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规范运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振兴乡村传统工艺,培育家庭工坊、手工作坊,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统筹城乡就业,支持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鼓励返乡入乡人员创新创业。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以推动过硬党支部建设为抓手,更好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沉。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和示范村镇建设。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减轻村级组织负担,促进村级组织减负增效,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瞄准设施、技术、管理、服务“四个一流”目标,建设高效协同、智慧绿色、疏运通达、港产联动的现代化港口群,打造辐射日韩、连接东南亚、面向印巴和中东、对接欧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接口和航运枢纽。
优化港口功能和布局。推进沿海港口岸线资源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高效开发,提升现代港口功能,推动从装卸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升级,打造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大宗商品储运交易加工基地,建设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统筹港口作业区、疏港通道、港口物流园区、临港工业区、海关特殊监管区与城市航运服务集聚区、城市生态廊道等功能区布局建设。促进海港、河港、陆港、空港联动发展,加强运河沿线港口资源整合,规划建设小清河沿线年,沿海港口综合吞吐量达到1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00万标箱。
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搭建集大宗商品交易、船舶交易、航运保险、船舶融资、资金结算、航运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航运综合服务体系,探索设立航运交易所。发挥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等港口枢纽节点功能,拓展航运金融、船货代理、分拨配送等全流程增值服务。放大“一带一路”青岛航运指数服务功能,支持青岛创建海洋投资银行。支持日照打造中国北方船供油示范基地、能源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建设智慧绿色港口。开展交通强国智慧港口试点,积极参与绿色智慧港口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打造港口云生态平台,全面提升区域性港口、港城、港航、集疏运协同水平,建设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推进液体散货、干散货、件杂货码头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推动海关与港口查验全过程信息无缝衔接、客户服务全程无纸化。实施绿色港口行动计划,推动港口清洁能源利用,支持青岛港建设“中国氢港”。
发挥海洋科技领先优势,推动海洋经济向深海、远海进军, 加快特色化、高端化、智慧化发展,积聚壮大海洋经济新动能。
全面提升海洋创新能力。发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建设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浅海海洋综合试验场,提升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设施效能, 支持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大国重器建设,建立开放、协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开展全球海洋变化、深海科学、极地科学、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等基础科学研究,在 “透明海洋”“蓝色生命”“海底资源”等领域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抢占全球海洋科技制高点。
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核心设备自主化,加强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深海空间站、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深远海养殖、海上风电等关键装备研发生产,打造世界领先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支持烟台建设中国海工北方总部。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建设国家海洋基因库,鼓励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和新型功能材料,打造青烟威潍高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推动成立东亚海洋合作组织,建设东亚海洋经济合作先导区。支持青岛、烟台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青岛蓝谷、威海南海新区打造国家级园区,推进青岛、威海、日照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优化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发展高附加值船舶制造,推进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超大型油轮、豪华客滚船、高端远洋渔船、游艇、河海联运船舶等研发生产,建设国家先进船舶制造基地。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发展精细盐化工,开发化妆品用、保健品用、医用产品。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开展海水稻种植试验,创新生态循环种养殖模式,加快建设“渤海粮仓”。
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拓展海洋旅游功能,规划建设海洋主题公园、国家海洋科技馆,发展邮轮、游艇、海上运动等海洋旅游业态,完善海洋牧场旅游服务设施。支持青岛打造国际邮轮母港,推进烟台、威海、日照开展邮轮无目的地公海游试点。建设海洋经济要素交易市场,加快推动海洋金融体系建设,做优做强山东海洋产权交易中心、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办好世界海洋发展大会。
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打造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和谐海洋。
统筹陆海生态建设。加强沿海防护林、河口、岸线、海湾、湿地、海岛等保护修复,建立系统集成的陆海生态管理模式。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管控,严格落实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划定沿海地下水禁采线年全省自然岸线%。制定省级重点保护滨海湿地名录,建立滨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抓好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长效防治。坚持陆海统筹、区域联动,强化湾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持续推进海岸带保护与修复、渤海生态修复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滨州五大岛群保护利用,扎实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高水平建设长岛、威海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创建长岛国家海洋公园。
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健全陆海统筹污染防治体系,强化陆源入海污染控制、海岸带生态保护、海洋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入海河流 “消劣行动”、陆海结合部“净滩行动”。全面落实“湾长制”,分类实施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和监测监管,构建跨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严控港口基础设施及运输装备污染物排放,建设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设施,加强沿海港口、船舶、海上垃圾、海上微塑料等污染治理。建立“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在渤海海域开展海洋垃圾调查监测评价示范,探索开展海洋封闭倾废试点。完善海上溢油、核泄漏物、危化物等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系统,推进海洋环境网格化监测和实时在线监控。集约节约利用海洋资源。加强围填海总量管控,对合法合规
围填海闲置用地进行科学规划,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消化存量资源。落实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优化海洋捕捞作业结构,严格执行伏季休渔制度,开展海域休养轮作试点。完善海域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健全无居民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采挖海砂行为。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强化海洋安全意识,加强形势研判和风险防。